【48812】糧食產后“跑冒滴漏”少了

来源:m6米乐在线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13 03:07:10

  減損便是增收。5月27日啟動的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發布數據,到现在,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推廣运用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助力節糧減損。從田間地頭到大众餐桌,中國各地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是怎麼為農服務的?现在覆蓋范圍怎么?怎樣讓糧食產后再少些“跑冒滴漏”?

  收獲了糧食,暴晒曾是不少農戶的煩心思。“為了防止扎堆晒糧,曾经常要比及小麥含水量達到入庫標准時才收割。這樣能够在暴晒上少費點心,但影響產量,遇到陰雨天更麻煩。”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龍堌鎮糧農劉顶峰說。

  “有了糧食產后服務,這些煩惱少了。”劉顶峰本年提早幾天把麥子收了,“鎮上供给烘干配套服務,收獲的小麥送進烘干塔,4個多小時含水量就能達到入庫標准,省時還減損。”

  山東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總工程師楊士新表明,山東出台糧食風險基金結余動用计划,组织23億元支撑節糧減損等項目建設。“我們充沛發揮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效果,為農民供给整理、枯燥等專業服務,2023年度共處理糧食536.86萬噸、節糧減損21.47萬噸。”楊士新說。

  聚集節糧減損,全國各地近年持續強化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建設。河南明確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以糧食倉儲企業、糧油加工企業和農民协作社為建設主體,確保一個縣有2家以上的建設主體。雲南2018年以來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超60個,直接和間接帶動添加農民收入超過1億元,節糧減損效果明顯。

  農業專家介紹,糧食產后環節眾多,暴晒、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都或许出現“跑冒滴漏”的情況,形成糧食損失浪費。建設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便是要針對性地為農民供给相關服務,促進糧食生產提檔升級,減少損失。

  “2017年以來,全國已建成5500多個專業化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產糧大縣糧食產后服務全覆蓋,及時為農民供给糧食烘干和整理等服務,有用發揮助農節糧減損、提質增效的及其重要的效果。”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科技處處長姚磊說。從具體數據看,全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2022年共服務農戶1700多萬戶,整理糧食1.6億噸,烘干糧食4500多萬噸,幫助農民減少糧食損失1200多萬噸,相當於當年廣東一省糧食總產量。

  暴晒烘干之后,糧食需求進倉入庫。各地建起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給這一環節帶來了變化。

  東北三省是中國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量佔全國1/5以上。在這裡,有個特别的名詞——“地趴糧”,即曾经農民收了糧食,直接在自家宅院裡堆积,或在地頭找一塊地平坦下充當臨時儲存場所。這種“地趴糧”通風不暢,遇到冷暖天氣替换,常常發霉、腐爛,鼠害也會形成糧食損耗。

  “現在玉米收割脫粒后,直接運到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吉林省四平市鐵西區永信農民專業协作社負責人侯剛說,過去把玉米棒子堆积在地上,隔幾天就要“倒堆翻垛”,費人工不說,損失還大。跟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协作后,運輸、儲存等環節至少減少糧食損失3%以上。

  據四平市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該市深化開展整治“地趴糧”、實施立體儲糧行動,大力推廣糧食產后服務中心代整理、代烘干、代儲存等服務。到现在,全市已到位立體儲糧物資鐵絲網1.66萬個,鋼結構立體儲糧裝具0.46萬套,聚乙烯網儲糧裝具78.4萬個,可實現安全儲糧185萬噸以上。梨樹縣、雙遼市開展產后“延期結算”業務的糧食收儲加工企業和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已拓宽至20余家。

  在糧食倉儲環節,现在越來越多当地依托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等渠道大力發展綠色儲糧,糧食倉儲廣泛應用機械通風、谷物冷卻、環流熏蒸、糧情測控“四合一”技術,改进糧倉內部儲存環境,減少糧堆部分發熱情況。同時,推廣氮氣、二氧化碳等氣調技術,有用殺虫控虫,延緩糧食物質劣變。

  楊士新介紹,山東投資9.2億元,開展綠色倉儲进步行動,升級改造和新建擴建倉容208萬噸,全省應用橫向通風倉容140萬噸、內環流控溫倉容600萬噸、多功能糧情檢測倉容600萬噸,推廣內環流控溫、慵懒粉物理防治等綠色生態儲糧技術,開展糧情“早知道”預測預警,綜合損耗率降至0.42%。

  據統計,现在各地應用氣調技術的倉容規模已達5500萬噸。“十三五”以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中,實施“現代糧倉綠色儲糧科技演示工程”等多個糧食儲藏相關科研創新項目,在糧食儲藏保質保鮮、虫霉防治和減損降耗關鍵技術等方面获得新效果。通過新技術應用和糧食倉儲規范化办理,國有糧食儲備企業儲藏周期內綜合損失率操控在1%以內。

  姚磊表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全國推廣运用近1000萬套農戶科學儲糧裝具,農戶儲糧損失由10年前的8%降至2.9%。现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正在組織編寫農戶儲糧技術要點和裝具選型攻略,進一步為農戶儲糧供给科學指導。

  糧食從原糧到制品糧,還得經過加工流程。近年來,市場上存在過度寻求“精米白面”的消費誤區,而糧食過度加工、出品率下降不僅會形成數量損失,并且營養丢失的隱性損失較大。

  相關調查發現,糧加工内行業內都会存在,一些糧食加工企業在加工精度上越來越高,出米率、出粉率越來越低,成為糧食損耗添加的一環。有的企業100斤稻谷僅出30多斤精米,剩余的多為碎米,隻能用來做飼料。

  怎么改變這一局势?不少当地正積極引導糧食適度加工,推動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技術升級,促進糧食資源綜合使用。

  在廣東,廣州市糧食集團建立廣州市糧食儲備加工中心。“我們持續加大節糧技術改造升級力度,进步制品糧轉化率和副產品綜合使用率。”廣州市糧食集團董事長朱葉茂說,在面粉生產方面,採用先進的長粉路生產工藝,进步面粉出粉率,充沛提取小麥可食用部分﹔在大米生產方面,根據原糧特點及產品需求,對碾米、篩米、拋光、色選等工序進行優化組合,通過多機輕碾的加工方法對大米進行適度加工,进步大米出米率,並最大极限坚持大米營養成分。

  在河南,當地提出“十四五”期間每年撥出3億元財政資金支撑糧油加工企業的技術进步和設備升級。到现在,河南已累計支撑糧油加工企業實施項目116個,總投資金額超過16.2億元。鄭州大學办理學院副教授唐軻認為,相關舉措優化了糧油產品的供需結構並全方面进步了全省糧食產業鏈條的完整性、緊密性、合理性。接下來還應繼續进步企業糧食加工能力,引進先進的加工技術和設備,进步加工功率和產品質量。

  “在糧食加工環節,需求推廣應用適度加工和副產物綜合使用技術。”姚磊說,開展制品糧油適度加工技術研發及效果推廣,防止過度加工導致出品率過低,推進適度加工標准拟定作业,操控不合理加工精度,有助於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損失和能源消耗。如,在大米加工中應用柔性碾米設備,可进步糧食出米率5—8個百分點。同時,深化发掘米糠、麩皮、豆粕等綜合使用價值,进步糧食使用功率。

  姚磊認為,糧食產后節約減損已經获得明顯成效,但損失浪費問題在糧食產后各環節仍不同程度存在。應強化全鏈條減損意識,加強科技創新供給。“十四五”期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將持續深化實施《糧食節約行動计划》,通過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儲糧等技術,強化數字化監管和標准引領,全面倡導合理加工,多措並舉推進糧食產后領域節糧減損。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上一篇: 2016年全球十大电梯制造商实力排名TOP10
下一篇: 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