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6米乐在线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07 00:21:00
■ 12月20日,非常关注的《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这份详尽的规划揭示了深圳
12月20日,非常关注的《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这份详尽的规划揭示了深圳、东莞、惠州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的都市圈未来的蓝图。根据规划,深圳都市圈以深圳市为中心,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土地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体系和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密集区,区域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居全国前列,内部人员往来密切,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分工体系,路网密度全国领先,要素高效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规划》详细部署了深圳都市圈未来发展的每个方面,并着重从“推进基础设施相互连通”“携手打造科学技术创新产业体系”“协作发展海洋经济”“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加强生态环境共保共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七个方面对深圳都市圈的未来发展划定方向。
另外,《规划》也指出了深圳都市圈存在的不足,新的历史机遇将为该区域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规划》正式明确,深圳都市圈由深圳、东莞、惠州全域和深汕特别合作区组成。在规划指导下,包括区域定位、产业分工、资源协同等许多关注度极高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了深圳都市圈“一主两副一极四轴”的总体发展布局:加快构建以深圳为主中心、东莞和惠州为副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为增长极的“一主两副一极”功能区;推动形成由深莞穗发展轴、深莞惠河发展轴、深惠汕发展轴、与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协同发展轴为支撑的“四轴”区域空间发展体系。
深圳主中心,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强化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引领带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强化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建设以深圳为主阵地的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以海港、空港为枢纽,高铁、城轨、高速公路为骨架,高效衔接国际国内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水平,对标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沙头角深港国际消费合作区等重大平台,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东莞副中心,立足“科学技术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定位,持续增强高水平发展动能,全方面提升综合实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韧性,加快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打造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三位一体”都市核心区,推动松山湖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功能区、银瓶合作创新区四大战略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高地、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城市、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之都。
惠州副中心,全方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壮大石化、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支柱产业,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清洁能源中心,推进大亚湾经开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稔平半岛能源科技岛等重大平台建设,打造广东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的国内一流城市。
深汕特别合作区增长极,创新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合作范例,高水平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规划建设,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城市功能,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和传递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能级,努力把合作区打造为重大产业项目承载地、新引进重点项目目的地和区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孵化器、驱动器。
《规划》的创新驱动和产业协作被视为其亮点之一。在科学技术创新产业体系建设方面,《规划》着重以深圳为核心,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球影响力产业集群联合打造、跨区域产业组团高质量建设等方面做了翔实的布局和规划。
《规划》指出,要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推动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重,主动融入全世界创新网络,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其中要强化都市圈原始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包括加快建设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河套深港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等重大科学技术创新平台。
共建高水平实验室集群也被写进了《规划》,提出要依托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AI与数字化的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创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引领的实验室集群。
此外,《规划》还涉及许多与民生紧密关联的举措。例如,在推进基础设施相互连通方面,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包括鼓励各轨道运营主体试行联网售票一网通、轨道交通“一卡通”等;在共建公共服务优质生活圈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如开展基础教育联合办学试点、共建九年一贯制学校、支持医疗联合体建设等。
《规划》指出,受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约束,深圳都市圈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尽管深圳、东莞等城市发展迅速,但城市治理、公共服务保障、交通规划等方面仍有一定的问题,需要加强协调与改进。
在区域资源统筹配置能力方面,深圳、东莞两市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挑战。都市圈跨市就业生活人口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存在短板,周边城市支撑服务中心城市发展格局尚未形成,各市交通、产业等规划衔接力度仍需加强。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指出,参与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深圳都市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深圳都市圈将深入贯彻国家、省统一部署,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探索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为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速推进,为深圳都市圈发展拓展新空间。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日益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携手港澳深度发展,为都市圈在扩大高水平开放、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城市空间统筹利用等领域深化改革、率先突破创造条件。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为深圳都市圈发展注入新动能。深圳都市圈创新资源集聚,产业基础雄厚,新科技产业革命加速演进,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都市圈构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来新动能。